南湖新聞網訊(學通社記者 徐迅 記者 晏華華)3月28日至30日,由中國農業工程學會、77779193永利官网主辦,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産品質量與營養工程專業委員會、武漢良之隆食材股份有限公司、77779193永利官网、環境食品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單位承辦的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産品質量與營養工程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中國食材科技大會在武漢舉行。大會以“研産聯結,助推食材産業高質量健康發展”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千餘名專家學者及行業代表參會。多位權威專家圍繞糧油提質、食藥同源、生物合成、碳減排等前沿議題展開深度探讨,為食材産業的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錨定方向。
28日舉行的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産品質量與營養工程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成立大會上,77779193永利官网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姚江林指出,專委會的成立為廣大深耕該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和相關從業者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更加專業的交流和合作平台,有助于進一步整合行業資源、凝聚行業力量、推動科技創新、促進成果轉化。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朱明研究員表示,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從增産導向向提質導向轉型的關鍵階段,人民群衆對優質安全營養的農産品需求日益增長,專委會的成立精準對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的要求,體現了全鍊條治理思維,為實現農業供給側改革與健康需求的動态平衡提供科技智慧和力量。會上,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管小冬宣讀了關于同意成立農産品質量與營養工程專業委員會的批複,會議選舉77779193永利官网李斌教授任專委會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産品質量與營養工程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現場(記者 晏華華 攝)

朱明向李斌頒發專委會主任委員證書(記者 晏華華 攝)
29日上午,第一屆中國食材科技大會開幕。姚江林緻辭指出,當前全球面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挑戰,亟需通過科技創新賦能食材全産業鍊。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77779193永利官网始終堅持“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校訓,聚焦生物育種、食品加工、營養健康等領域,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為傳統食材注入科技動能。未來學校将強化創新鍊、暢通轉化鍊、築牢人才鍊,深化政産學研用協同,推動實驗室技術向産業轉化,培養複合型農業人才,助力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他呼籲各界凝聚智慧,共同繪制食材産業高質量發展藍圖,為糧食安全與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第一屆中國食材科技大會開幕(記者 晏華華 攝)

姚江林緻辭(記者 晏華華 攝)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科技與人才處處長柯鳳英立足湖北農業大省定位,強調湖北作為“魚米之鄉”的農産品資源優勢與責任,列舉了湖北在糧食、生豬、淡水産品等領域的全國領先地位。她指出,當前湖北農業面臨精深加工不足、質量追溯體系待完善等挑戰,需通過科技與産業融合推動升級。省政府以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為目标,推出專項措施,全域推進農産品品牌建設。本次大會為湖北提供了對接前沿技術與理念的契機,她倡議專家學者與企業家為湖北食材産業把脈定向,助力提升産量、質量和品牌價值。省農業農村廳将持續優化服務,支持産學研深度融合,推動湖北農業向高質量、可持續方向發展。

柯鳳英緻辭(記者 晏華華 攝)
朱明表示,食材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命題,要以工程化思維破解全産業鍊難題。面對全球氣候變化與消費升級挑戰,他建議通過颠覆性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産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他呼籲以工程科技築牢糧食安全防線,推動食材産業鍊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為百姓健康生活提供科技支撐。

朱明緻辭(記者 晏華華 攝)
武漢良之隆食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長良從行業視角出發,強調農産品質量安全是民生底線,需堅守“從田間到餐桌”全鍊條規範。他提到近期“保水蝦仁事件”暴露的行業亂象,呼籲企業以消費者權益為本,嚴控原料質量與加工流程。他特别介紹,食材節吸引5500家企業參展,期待科學家與企業家深入合作,制定行業标準、規範市場秩序,期望未來行業通過技術融合與多方協作,提供更多安全、營養、普惠的優質産品,重塑消費者信心,實現可持續發展。

朱長良緻辭(記者 晏華華 攝)
開幕式後,六場主題報告依次開展,直指食材科技的核心挑戰與未來機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員報告了糧油食材控菌減損提質固氮的研究進展。其團隊針對花生、大豆面臨的黃曲黴毒素污染和固氮效率低兩大難題,研發出“ARC微生物菌劑”及配套耦合技術。該菌劑通過控菌減損、高效結瘤固氮及促進作物生長等作用,經南北方多地域大田實驗驗證,可使花生黃曲黴産毒菌減少60%以上,同時顯著提升固氮效率,同時其在提高花生光合速率、産量、營養品質和食味品質、改良土壤微生物種群、減少氮肥使用等諸多方面都有明顯效果。該技術突破了傳統豆科作物固氮理論框架,首次實現毒素阻控與固氮增效的系統整合,為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創新方案,對于保障糧食安全以及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李培武院士作主題報告(記者 晏華華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資源挖掘全國重點實驗室謝明勇教授在報告中指出,“食藥同源”産業既是傳承中華傳統醫學的文化載體,也是推動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引擎。食療産品在慢病防控和“主動健康”模式中潛力顯著,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融合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營養學,結合傳統配方與先進食品工藝,實現産業升級。當前挑戰在于食藥同源産品組分複雜、功效評價體系尚不完善,需突破基于西方營養學的傳統評價框架,開發符合本土原料特色的個性化、精準化驗證方法。他呼籲通過科技創新驅動“食藥同源”産業高質量發展,為國民健康提供科學支撐,助力我國在全球健康食品領域樹立标杆,真正實現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協同共振。

謝明勇院士作主題報告(記者 晏華華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單楊研究員在《生物合成與未來食品》報告中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生物合成技術在食品領域的前沿應用與無限潛力,為未來食品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生物合成作為生物學、工程學、化學與信息技術交叉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通過設計标準化生物元件或構建人工生命體系來生産食物,減少對土地、水資源的依賴,應對糧食安全與生态挑戰。未來食品以高技術、全營養、智能化和可持續為特點,解決食物供給和質量、食品安全和營養、飲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問題,我國若是能夠抓住機遇,開發新型功能食品原料,通過生物合成保障食品安全與營養,利用微生物蛋白、細胞培養肉填補蛋白質缺口,并應對好未來食品的食品安全與倫理、法律法規和标準制定以及社會認知與接受度問題,有助于搶占未來食品産業制高點,構建高效可持續的食物供給體系。
湖北大學中國農業碳減排碳交易研究中心王紅玲教授強調,當前氣候變化已對農業生産穩定性造成顯著沖擊,亟需構建資源高效利用、抗風險能力更強的新型食物生産模式,以降低單位食品碳足迹,同時滿足居民營養健康需求。我國食品工業既是民生支柱産業,也是碳減排的關鍵領域。然而,從農場到餐桌的供應鍊各環節仍存在嚴重資源浪費,亟需通過技術革新與制度優化重塑産業鍊。通過生産、加工、包裝、運輸等全鍊條效率提升,可以有效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食物體系碳減排實踐路徑需消費者、企業與政府三方協同,從農業生産、加工技術、消費意識、市場機制四方面共同推進,以實現生态保護與民生保障的雙重價值。

王紅玲教授作主題報告(專委會 供圖)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稻谷及副産物深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親錄教授在報告中指出,稻米全谷物作為精準營養載體,具有抗炎、降脂、抗癌等顯著健康功效,其活性成分如米糠多糖、蛋白/肽及谷維素可有效改善亞健康人群體質。他介紹了團隊首創人工智能靶向碾米技術,利用工業互聯網與神經網絡模型優化多機協同碾米模式,實現碾米工藝的智能化控制,出米率與均勻性顯著提升。基于此生産的“米珍營養米”在保留全谷物營養的同時,兼備優良口感;并通過制定嚴于國标的企業标準,構建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鍊條監管體系,确保食品安全與營養品質。

林親錄教授作主題報告(專委會 供圖)
上海理工大學健康與工程學院院長方亞鵬教授提出,食品蛋白質供給缺口持續擴大是未來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而組織化植物蛋白具有類動物肌肉組織的纖維結構和質構,廣泛用于植物肉産品開發,有利于緩解動物蛋白供給緊張。他從特色蛋白挖掘與纖維化凝膠特性、分子纖維調控蛋白組織化特性、拉伸-冷卻耦合設計擠壓蛋白多級結構三個方面分享了植物蛋白資源挖掘及食品功能應用的最新成果,該研究為高水分植物蛋白的工業化生産提供了技術指導,推動植物基肉制品向更接近真實肉類的方向升級,助力可持續食品體系構建。

方亞鵬教授作主題報告(專委會 供圖)
29日下午及30日上午,大會設立六大平行分論壇。分論壇一聚焦“農産品加工新技術”,涵蓋水産資源生物加工、功能乳制品開發等前沿技術報告,為傳統食材的現代化加工提供技術路徑;分論壇二圍繞“質量安全檢測與控制”,着力解決從生産到消費全鍊條的安全管控難題;分論壇三深入“組分挖掘與功效評價”,系統解析食材活性成分的結構與功能,為功效宣稱提供科學依據;分論壇四探讨“營養與健康評價”,推動從基礎營養研究到個性化健康方案的轉化;分論壇五重視“組分功能化利用”,為功能性食品開發提供原料與工藝支持;分論壇六展示了青年學者在技術創新與交叉應用中的多項前沿探索,凸顯新生代科研力量對産業痛點的回應能力。此外,5000餘家食材企業的現場展覽與對接活動同步舉行,為科研成果轉化搭建直通渠道。

第一屆中國食材科技大會會議合影(專委會 供圖)
李斌表示,本屆大會通過學術前沿與産業實踐的雙輪驅動,不僅勾勒出食材科技的創新圖譜,更構建起跨領域協同網絡,在健康中國與雙碳戰略的雙重背景下,這場思想碰撞正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審核人 侯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