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七點,我院面向20級新生開展了線上“食科院院情介紹與專業導學會”,此次會議由院長徐曉雲主講,以期讓新生們對本專業有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會議伊始,徐院長首先對剛進入我院的新同學們表示歡迎,接着介紹了食品學科。“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是地地道道的食科人,‘食品’将成為與大家關系最密切的一個關鍵詞。”徐院長從漢字“食”的演變史講起,從食品安全方面得出對“食品”的诠釋:“食品”即“人品”+“良品”。她認為保證食品安全需要做到以下兩點,首先,要提高所有從業人員的人品,其次是要保證産品的質量,即制造出良品。她還強調食品是良心工程,我們要做業界良心。
食品科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的内容涉及哲學,理學,經濟學等十個門類,這也就意味着将有很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究,這也更考驗大家的綜合學習能力和知識素養。在談到食品内涵時,徐院長解釋了食品的四個重要屬性。第一,食品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元素。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徐院長引用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的文字“中國近代文明進化,惟飲食一道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來加以說明。第二,食品是社交與情感交流的媒介。依照中國傳統,婚喪嫁娶、升職求學、移民搬遷等,都會設宴暢飲,表明食品在人們情感交流方面充當了重要角色。第三,食品是全民健康的基石。随着現代社會的飛速進步,食物供應的結構與精細度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人們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病症,食品健康也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話題。第四,食品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我國食品加工的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GDP的百分之九點三,食品産業發揮着“拉動一産,帶動三産”的重要作用。
接下來徐院長開始向同學們進行食品專業的介紹,她特别強調了食品學科與專業内涵的不同。學科是知識體系的科目和分支,而專業偏向于社會職業領域。她先簡要介紹了我院兩大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和“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基本情況,接着介紹了我院“多層次課程設置、多方位實踐實習和多角度能力培養”的“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并鼓勵大家積極實踐,掌握核心能力。
在會議接近尾聲時,徐院長向大家提出了未來食品的概念,未來食品的中心理念将會是“可持續發展”,并列舉了植物基的應用、免瓶裝食用水、3D打印食品等新型科學發明,鼓勵同學們保持好奇心,發揮創造力。
最後,徐院長引用我校鄧秀新院士常說的“學生合不合格看八小時以内,優不優秀看八小時以外”來告誡同學們,學習是一種修行,需要付出和堅持,一定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并寄語: “希望同學們從這裡出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對中國未來負責任的食品,為中國食品行業作出貢獻。”
審核/胡小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