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晚,由我校食77779193永利官网團委青年志願服務中心主辦的食文化分享會在倍閱書屋舉行。本次分享會旨在發掘和宣傳鮮為人知的傳統“食文化”,将食科學子學習的專業知識回饋給社會,通過對“食文化”相關資料的分享與展示,激發并促進更多同學對“食文化”的興趣。本次分享會由我院講師侯焘擔任主講師,團委青志工作人員普昕揚擔任主持。

分享會伊始,普昕揚介紹了錦“文”玉食中的“文”在于我國深厚廣博的飲食文化與藝術,并提到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緊接着,侯焘老師重點講解了中國的糖果文化。

侯焘首先講述了牛軋糖、巧克力、孝感麻糖的曆史起源,并由此引出三個問題——“為什麼要吃糖”“甜味與心情的關系”“糖果與文化傳承的關系”,借此展開介紹糖與人類的關系。他表示糖文化曆史悠久,人們在發現酒之前就已經發現了糖,并提到人類之所以可以在衆多食物中快速、準确地識别甜味,随之排除可能有毒害的苦味的原因之一就是人類有嗜糖的本能。除此之外,嗜糖的本能還表現在人們在有壓力時會不自覺的去吃糖果或吃一些甜食來放松身體、愉悅心情。糖在食品工業中的重要位置以及糖與煙草的聯姻都表征了糖對于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接下來,候老師從“饴糖的由來”“甘蔗史”“制糖史”“中國糖果史”四個方面介紹了糖果的起源與曆史發展,并以“蘇州食糖文化”為例,講述了蘇州飲食所呈現的“南甜”特色。蘇州節令民俗中的糖果文化,尤其以中國喜糖文化為代表,蘇州文學藝術中對糖的描寫刻畫等都體現了“糖果是文化的載體與反映”觀點。随後,他以可口可樂的品牌文化舉例,展示了可口可樂公司在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所銷售的多種多樣的可口可樂标識,這每一個标識都體現了公司理念與當地文化的相融合,并與可口可樂公司的品牌精神文化 “讓全球人們的身體、思想及精神更怡神暢快”相契合。

結束之際,食工1804班的張轶然分享了自己疫情在家做烘焙小餅幹時,因添加白糖與紅糖的不同,而導緻做出的餅幹味道千差萬别的經曆,對此,她意識到紅糖含有某些白糖所沒有的營養物質。普昕揚則分享了自己在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嘗到的12種糖含量不同的可樂,他表示歐洲、美國等國家地區的可口可樂糖含量相對較高,而中國的則偏低,這更加印證了可口可樂在迎合各個地區人們的口味,将文化與糖果相結合。
文字|張鑫鑫
攝影|劉傲雪 曾李俏
審核|胡小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