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構建“三全”育人格局,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食科院立足強化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鼓勵教師多舉措、多形式、多層面創新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設計與實踐。
學院《食品微生物學》是學校2018年“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示範建設項目之一,課程組教師緊緊圍繞“三全”育人格局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良好的實效。例如,為了鞏固課程第五章“微生物與發酵食品”的專業内容,授課教師發動學生挖掘家鄉傳統發酵食品,了解其曆史淵源、制作過程、微生物所起的作用和營養價值等,并以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彙報展示,豐富課堂内容,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美味食品, 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主動性,又進一步強化了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據悉,郭愛玲老師《食品微生物學》課堂中,67位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作業,通過查詢曆史資料、請教祖輩父輩了解家鄉特色發酵食品的曆史淵源、生産工藝、營養價值、營養提升以及與課程内容微生物相關的知識。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通過這一形式紛紛結合專業知識,對家鄉特色發酵食品形成了新的認識,來自雲南的食安1601班李志偉介紹了家鄉特色發酵食品彌渡酸腌菜,他說,每年冬天家家戶戶都會比賽釀做酸腌菜,出門在外的家鄉人認為鄉愁就是一小碗酸酸的腌菜。來自内蒙古的食安1602班史佳锜介紹了家鄉的胡乳達,他說,當地牧民在出遠門時将它作為幹糧,既解渴又充饑,且富含氨基酸及其他有益身體的微量元素,是營養豐富、提高免疫力、美容養顔的佳品。來自北京的食安1602班嶽欣然分享了家鄉的老北京豆汁兒,從貧寒農戶無意中發現豆汁兒的美味到豆汁成為宮廷禦膳描述了食物的曆史淵源,并分别講述了該食品的制作工藝、微生物作用和營養價值。通過這種形式,學生給予了積極的反饋,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學院将持續以已立項的課程思政建設項目為抓手,引導教師深度挖掘各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共品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