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學院獲得湖北省2020年度科技獎2項

作者:發布:2021-03-18點擊量:

近日,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洪山禮堂召開,會議頒發了2020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應勇,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曉東,省政協主席黃楚平,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中科院副院長張濤等領導出席會議。我校張啟發院士、校長李召虎、副校長姚江林、嚴建兵與我院潘思轶教授及其他獲獎教師代表一同參加了會議。我院潘思轶教授作為湖北省科技獎勵一等獎獲得者接受了省領導頒獎。

張啟發院士、校領導與獲獎代表合影(攝影 匡敏)

據悉,我校共有14項科技成果獲得2020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12項,包括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

我院潘思轶教授團隊完成的《柑橘全果利用與綠色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得2020年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趙思明教授團隊完成的《營養米制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發及産業化》獲得2020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至此,我院已連續八年獲得省級一等獎或國家級科研獎勵。具體獲獎信息如下:

獲獎

年度

獎項名稱

獲獎

等級

獲獎項目名稱

完成人

2018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半纖維素酶高效生産及應用關鍵技術

江正強、楊紹青、闫巧娟、劉燕靜、李斌

2020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營養健康導向的亞熱帶果蔬設計加工關鍵技術及産業化

張名位、張瑞芬、鄧媛元、孫智達、謝海輝、劉磊、黃菲、李文治、王麗娜、吳福培等

2013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柑橘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技術開發與集成

潘思轶、範剛、徐曉雲、王魯峰、李二虎、任婧楠、楊書珍、李秀娟、馮武等

2014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傳統蛋制品現代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發及産業提升示範

馬美湖、黃茜、蔡朝霞、李斌、金永國等

2015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淡水魚保鮮與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産業化

熊善柏、劉友明、尤娟等

2016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一等

禽蛋新型加工與副産物利用關鍵技術創新及産業化

馬美湖、楊硯

、耿放、蔡朝霞、付星等

2016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安全高附加值紅曲産品的研究與應用

陳福生、邵彥春、李牧、張秀豔等

2017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傳統蔬菜加工産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徐曉雲、潘思轶、劉鳳霞、馮武、彭幫柱、王魯峰、胡婉峰等

2019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魔芋膠體物性調控關鍵技術研發與産業化

李斌、李晶、王淩、劉石林、李豔、陳義傑、梁宏閃等

2020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一等

柑橘全果利用與綠色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潘思轶、徐曉雲、王魯峰、範剛等

近年來,學院形成了蛋白質科學與動物性食品工程、果蔬貯運加工原理與高值綜合利用、食品組分化學與功能性配料系統、食品生物技術與安全等4個學科方向。開展環境、食品與健康交互影響的研究,培育了環境食品學新方向。在傳統發酵食品和柑橘、蛋品、淡水水産、魔芋等特色農産品加工領域形成優勢和特色。首次系統闡述紅曲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徑,奠定了我國傳統發酵色素工業化生産理論基礎;緻力于綠色加工和高值化利用,解析柑橘組分活性全鍊條的演變規律,推動了健康柑橘制品的精準設計與個性化制造,成果入選2020年中國農業農村十項重大新技術;助力湖北秭歸建成亞洲最大的柑橘深加工中心;破解蛋制品保質減損和品質控制關鍵難題,完善生産标準體系,推動傳統工藝更新換代,引領産業疊代升級。推動水産品質量變革,開發成套技術,支持龍頭企業,支撐湖北成為淡水水産加工強省;促進魔芋基礎性原料的品質升級及專業化、特色化,創制産品占據終端市場90%以上份額。

未來,學院将繼續以環境-食品-健康為主線,以營養和安全為核心,聚焦環境食品學、營養安全控制基礎、應用技術研發、集成與産業化等研究領域,培養具有強烈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擔當的食品科學與工程高級專業人才,産出有影響力的重大科研成果,為推動國家食品産業科技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撰稿人:王丹娟

審核人:陳前江

食科官方微信

版權所有:Copyright 2013 77779193永利(集团)官方网站 - Ultra Platform All Rights Resereved

地址:中國·湖北·武漢南湖獅子山街一号77779193永利官网  郵編:430070

電話:+86-027-87282111

書記郵箱:ytg

院長郵箱:xuxiaoyun

Baidu
sogou